- 相册
- 0
- 阅读权限
- 255
- 日志
- 0
- 精华
- 3
- 记录
- 0
- 好友
- 1
- UID
- 264651
- 帖子
- 6378
- 主题
- 4865
- 金币
- 5531
- 激情
- 2154
- 积分
- 6199
- 注册时间
- 2008-6-12
- 最后登录
- 2013-2-2
- 在线时间
- 494 小时
- UID
- 264651
- 帖子
- 6378
- 主题
- 4865
- 金币
- 5531
- 激情
- 2154
- 积分
- 6199
- 注册时间
- 2008-6-12
- 最后登录
- 2013-2-2
|
如今茶党如火如荼,仿佛是在提醒人们:美国的创生是从反纳税开始。这是个讨厌纳税的国度。当年老布什向选民许诺绝不增税,事后一食言就被选下台。后来其子小布什则以“减税”为号召当选总统。在美国,“减税”是个硬道理,增税则属于政治自杀。
但这仅仅是个表象。美国人纳税的层次很多。有联邦税、州税,还有缴给自己所在城镇的房地产税。老百姓不愿意支付州税、特别是联邦税,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ZF虽然也是民选的,但往往妥协了多种自己并不认同的政治利益,其结果未必直接反映自己的意志和利益。税金一旦缴上去就很难控制其使用,自己的税金会被拿去为别人的利益服务。在城镇一级则另当别论了。特别是几千、几万人的小镇,大家全是邻居街坊,有集体利益要维护,税金大致都花在自己的“窝边草”上。一旦有浪费的现象,往往也马上会被发现纠正。可以说,在这个层面,美国老百姓有时特别喜欢缴税。可惜这一点往往为外人所忽视。
近期《波士顿环球报》的地方新闻版,报道了著名的列克星顿镇一位反增税的人的徒劳努力。
对列克星顿,大多中国人很熟悉。这里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可谓“美国之始”。如今,列克星顿也是波士顿周围最富有的小镇之一,人口三万多,中等年家庭收入达14万美元以上,人均收入61000多美元,它以良好的学区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国人前往定居。居民中更是群星灿烂,拿过诺贝尔奖的就有8人之多。最近因为高科技的发展,该镇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小镇之一。因为房价下跌,镇里财政开支入不敷出,房地产税率随即猛涨。2010年的居民房产税率接近房产价值1.4%的水平,比头一年的税率上涨了5.4%。以该镇2010年平均房价69万美元计算,拥有69万住房的人,为此要支付9500多美元的房地产税,比2009年多支付491美元。
大家的资产总值越跌,房地产税越高。这种状况,使一位叫Alan Seferian的居民挺身而出,呼吁取消房地产税中所包含的“保护税”一项。此项如果取消,那么拥有69万美元平均房价的房主,一年房地产税就能省下245美元。虽然这远不足以抵消房地产税的上涨,但用他的话来说,即使是在列克星顿,也不是每人都住在120万美元的豪宅中,这点减税对许多陷于经济困顿中的平民百姓实在属于燃眉之急。
所谓“保护税”,主要用于保护本地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这包括对野生保护地、历史文物、农场、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州ZF为了鼓励各镇在这方面的努力,特别设置了攀比金——镇里在这方面肯投资多少钱,州ZF就拨给镇里多少钱的补助。自2006年列克星顿开始在房地产税中附加“保护税”以来,这项税收给本地带来了1440万美元的收入,还从州ZF拿到了640万美元的攀比金。镇里用这些钱购买了50英亩的农场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了24套经济适用房,改进了娱乐场所的排水系统,翻修了殖民地时代的历史建筑?
Alan Seferian则指出,这钱花得未必值。特别是州里的攀比金已经越来越难以兑现。原来的攀比金,是镇里在这项上收1美元税,州ZF就补助1美元。但去年镇民为此支付300多万美元的税金,州ZF的补助才85万多美元,不过是税金的28%而已。
可惜,Alan Seferian自己也知道,他的减税计划几乎不可能通过。镇里的人以压倒的优势反对这种减税。他力所能及的,就是收集足够的签名,使他的减税提案在镇民会议中有获得讨论的机会。从全州的范围看,351个镇中已经有147个镇征收了“保护税”,目前只有两个镇投票减低这项税额,但没有一个镇是决定放弃的。可见,在这种地方小镇,往往是增税容易,减税却很难。
为什么大家这么愿意纳税呢?我作为一个邻镇的居民深有体会。我煞费苦心地攒钱,终于在一个风景如画、学区顶尖的地方买了房子。所住的小街6户人家,有两三块自然保护区,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这种环境,以及孩子学校的质量,是我自己的税金维持的。没有这些,我不会来这里住。如果说镇里需要购买更多的自然保护地,为此要加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拥护。但要通过减税取消这些,原来的生活方式无法维持不说,房子的价值也会看跌,那我非和你拼命不可。所以,在这种小地方,不要妄谈减税。不仅如此,当联邦或州里的税收减少、来自上方的财政拨款枯竭时,地方上经常通过增税来维持必要的服务。所以,在联邦或州一级的减税,经常导致的是在市镇一级的增税。大家不喜欢,但也心甘情愿。这也说明了一条被历史不断证明的原则:老百姓越能当家做主,就越愿意纳税。
社科院发布《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称,我国部分省市经济指标排位已进入中游位置,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3个省份的GDP均进入前20位,分别排在第14、15和第17位,超过了比利时、波兰、瑞典、奥地利等其他19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从消费支出规模来看,各省市区的排位则比较偏后,只有江苏的ZF消费支出和广东的居民消费支出排位进入前20位。
中国整体上的GDP规模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也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手握1.1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还有接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表面上看,中国已经富得流油了,但是老百姓普遍没有富裕的感觉,他们觉得GDP再怎么飙升,和自己似乎也没什么关系。自然而然地,我们会问到一个问题,仅仅从财务报表上看,中国似乎是非常的富裕,那么这些数字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财富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寓言故事。
话说有两个小岛,一个叫驴岛,一个叫猪岛。
驴岛的人非常之勤劳,每个人天天都在干活,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有趣的是这些人还非常节俭,这些粮食自己都不舍得吃,反而都存起来,并且运往猪岛,送给猪岛的人吃。
猪岛的人正相反,他们向来大手大脚,有钱就花,没钱就借钱花。自己生产的东西满足不了自己的消费,那就从驴岛进口。猪岛每个人的储蓄率不仅是零,还是负数。反正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他们可不在乎。
就这样,驴岛的人用船满载着粮食,运往猪岛,然后空船返回驴岛。猪岛居民收到粮食之后就交一些绿色纸片给驴岛居民,证明自己确实收到了货。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下去,大家都觉得这就是生活,没什么不妥的。
但这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猪岛遭遇了地震,整个岛都沉下海底,简单地说,猪岛从地球上消失了。此时驴岛的国王慌了,他并不担心驴岛也遭遇地震,他担心的是以往的这套运作模式被打破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驴岛的国王问大臣该怎么办?一个最聪明的大臣说:立刻封锁消息,不要告诉老百姓猪岛已经消失,然后一切都照旧。驴岛还是照常的将空船装满粮食,然后驶出码头,运往猪岛所在海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船员大为震惊,因为船长下令将粮食全部倾倒在大海中。等船员倒完粮食,他们又像往常一样开回驴岛,驴岛的印刷厂印了一点绿纸片发给老百姓。就这样,猪岛已经消失的事实竟然在驴岛被瞒了好多年。
驴岛的国王忍不住问那位最聪明的大臣,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大臣说:很简单。我们生产的粮食运到猪岛去,这些粮食到底是被人吃掉了,还是倒入了大海,这对我们而言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获取那些绿色的纸片。既然是这样的话,猪岛是不是存在对我们也没有区别,所以我们将粮食倒入大海是不会被人看出破绽的。
国王想了想,说:那为什么不把这些粮食送给穷苦的驴岛老百姓呢?
大臣听完立刻说道:那可不行!如果你将粮食免费送给老百姓,就会让老百姓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一旦他们知道原来不干活少干活也可以活的这么好,谁还会卖力干活呢?如果老百姓都不卖力干活了,那这世道就变了呀。
上面这个寓言很是荒诞,但是现实的荒诞并不亚于此。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去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大约是1.4万亿;与此同时,我们目前拥有2847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合18万亿人民币,这是社保支出的12.8倍。如果用驴岛和猪岛的例子来说的话,驴岛送给猪岛的粮食,足够自己人吃上12.8年。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思维体操,中国人将衣服、裤子、箱包、玩具、手机装上集装箱货船运往美国,但是在中途ZF下令,将这些货物全部倾倒在太平洋里,不过这笔坏账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之中,央行再发行相对应的人民币给出口企业。此时你会发现,美国人是不是消费我们的商品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出口企业已经赚到了钱。而你的鞋子是给美国人穿了,还是躺在太平洋底,对你而言没有任何区别。
你可能会说,区别当然是有的,卖给美国人的话,央行会有一笔美元收入;倒入太平洋的话,央行要记一笔坏账。但我认为你的巨量美元储备,同坏账的区别并不大,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将这笔钱花完。
我们再来考虑另一种情况,这些商品不再倒入太平洋,而是给中国老百姓使用。你可能会说,中国的老百姓没钱买,那没关系,央行印刷人民币给老百姓来买。此时企业也拿到了钱,老百姓得到商品改善了生活,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多了一笔账,这笔账是针对中国人自己的支出。我想,这样一来人人都会拥护ZF的政策好!
美国人在印钱消费,我们也在印钱,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美国人印钱的结果是换到了全世界的商品,中国人印钱的结果是商品运到了美国。所以美国不会有通胀,通胀都留在了中国。但如果我们印钱给自己人消费,那么形势就完全得到逆转。但是,那些经济学家会告诉你这不可行,因为他们的教科书上没提到可以这么做。所以整个荒诞的故事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中美两国物价反常的背后,除了经济体制不同外,还有从生产到流通以及交易等各个环节的差异。
我们的常识是,越有钱的地方通常物价也比较高。但是很多人知道,美国、中国香港的一些东西都比中国大陆便宜很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2010年12月18日,郎咸平在电视上做了一期节目专门讲这个问题,结论是中国没有藏富于民,中国有物价泡沫,果然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一下郎咸平列举的以及我搜到的一些数据:中国3万多元的阿玛尼西装,美国折合成人民币后约为1.5万元;中国58.9万元的宝马Z4,美国折合成人民币后为20万元;中国6000元的某型号笔记本电脑,美国折合成人民币后约3406元;中国615元的阿迪达斯休闲鞋,美国折合成人民币后约187元。这个统计并不见得十分准确,一方面物价有波动,另外,不同卖场的价格也有差异。我们必须承认,选择的这些商品确实是片面的。但这并不影响同样的产品美国比中国便宜许多的事实。
每种产品价格差异的原因都不同,如果说一条共同原因,首推“定价原理”。每种产品具体原因都不同,如果说有一条通用的原理就是“定价原理”。我们以耐克鞋为例,在美国它是一个大众消费品,在中国则是一个少数人消费的奢侈品。作为大众消费品,价格低一点就会引起销量的极大提高,商家就会赚更多的钱。但是,预期消费人群比较少时,即使降价也不能引起销量的极大提升,商家就会选择高定价。也就是说,中国由于总收入水平低,富人相对较少,对高档品缺乏价格弹性,厂商自然会选择高定价。
这个原理特别适合解释奢侈品,因为奢侈品的利润率相当高,成本、关税等占价格的比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奢侈品在中国还没有达到降价可以促进销量的程度,所以,在中国当然要卖高价。这没有什么,你要是做生意,你就会懂这个原理,每个厂商都试图通过定价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是所有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些相当具体的原因。我问一个做溜冰鞋的朋友为什么卖给老外的鞋更便宜?他说老外比中国人说话算数,不欠钱,无坏账,所以便宜点也有钱赚。这是很朴素的认识,也是实情。用经济学的术语说,中国的交易成本更高。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于道德因素或者习惯,说中国人不讲信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交易是经济的一个环节,各个环节的效率是有协调性的,其他环节效率低,交易环节效率不可能高,其中的具体因素可能有购买量少、信用差、交易缓慢等等。反之亦然,假定中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你就会发现人们越来越讲信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不断协调的过程。
我必须说,中国产品在国外更便宜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税”。按理说,这个在外汇紧缺时期制定的政策早就该废除了,不幸的是中国一系列经济制度设计使ZF对出口的追求染上了不可克服的“毒瘾”。这个政策名义上是为了增强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是给国外的消费者提供补贴。出口产品ZF表面上说税收减少了,但是他们把出口创的外汇全部据为己有,然后发行人民币给出口者,出口企业的销售额成了ZF的“纯利润”,如此巨大的利益,谁都无法拒绝。
企业在微观上得到了实惠,不会反对,老外由于贸易不平衡,有时假装反对一下。但是,倒霉的是全体中国消费者,隐形的通货膨胀,不知不觉地剥夺了他们的财富。早在亚当·斯密之前就已经证明“重商主义”是错误的,问题在于这种政策有明显的受益者,却没有明显的受害者,因此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于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还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对我们这么好?他们借给我们钱,还给我们提供廉价的产品好让我们的中产阶级能感觉自己富有一点。”这是笔者在华尔街一家咖啡馆听一位男士说的。当他得知笔者来自中国后,说了上述的话,随即付了笔者的账单。
当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成为美国各大媒体的热点话题。中国国家形象片也开始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以每小时15次、每天共300次的频率播出。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脱离了当年“红高粱”给人的印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力量之一。不久前,一项全美的调查发现,3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重要并感兴趣,相比之下,法国仅获得6%的投票,德国和意大利获11%票数,英国则有17%。
西雅图的建筑师斯坦特·斯科也许是最为感同身受的人之一。从前年到现在,他们公司连续不断地接到来自中国上海的设计合同。这些中国客户主要是上海的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希望斯坦特为其高端客户设计家居,包括别墅区附近的设施,合同涉及金额有的达5000万至1亿人民币。斯坦特感觉中国的市场几乎是永不停息地在与时间赛跑,因为有些开发商的顾问甚至只是匆匆扫了一眼他以前在加利福尼亚设计的棕榈泉度假中心,就把大单交给了他。
斯坦特这个17人的中小型设计公司只是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国广大建筑公司中的小小一分子。这些公司不断在满足中国开发商们对摩天大楼、独栋别墅或豪华公寓的设计要求。在美国经济岌岌可危的这两年,这些公司得以存活显然要对中国心怀感激。不仅如此,设计师们还认为,中国的客户比美国客户好:他们不挑剔、更乐于接受有挑战的建筑理念,特别是在奢侈建筑的设计上,中国本土的开发商似乎对来自国外建筑师的理念全盘接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更舍得花钱。
针对这种现象,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说,尽管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一切感到新奇,比如中国文字和绘画,甚至是中国父母带孩子的方式,但在美国人看来最叹为观止的,则是中国富人的豪迈行为。
“放眼如今的世界,已经和几十年前大不一样。美国人对中国崛起虽然心态复杂,但这绝不仅仅是因为钱才发生的转变。”查尔斯表示。
在美国,中国富人确实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他们来美国短暂居留,挥挥手便在纽约长岛买下豪华别墅。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华尔街狭小的街道、华盛顿矮小的建筑表示惊讶,认为中国许多大城市都超过美国。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美利坚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中国富人三十年前还挤着公交车、起早贪黑在泥土飞扬的公路上赶路,他们是刚刚富起来的一代,而美国人已经富过好几代。
于是在这样的“开支”和“削减”的矛盾中,铁路建设也就只能是一拖再拖了。不是奥巴马ZF不想上马多项基建项目,而是他不得不谨慎再谨慎,三思而后行。
其实政策方面权衡的背后,更体现了美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小ZF”的理念,这也是决定了美国某些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最根本原因。
所谓“小ZF”,是相对于“大社会”而言,这本来是一个政治科学范畴里的词汇,照书本上的定义来解释起来是很复杂的一个概念。不过简单形象的说,在社会和ZF的关系上,中国和美国就是处于两个极端,中国人处处是“ZF主导”,即所谓ZF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所以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由ZF主导,而不是企业或私人主导。而在美国可就完全不同了,在作为西方式“自由”的发源地,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憎恶干预社会和个人生活过多的“大ZF”,“ZF”的职能则是越少也好,只需要维持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管理功能即可。
举个最鲜明的例子,花旗、美林面临倒闭,这些可都是美国金融业的中流砥柱,2009年奥巴马ZF为了让国会通过救市案简直是费尽口舌,却挨了不少骂。放在中国,如果是中金、中投这样的大企业面临破产,ZF出资扶持,百姓谁敢说个不字。原因很简单,在美国社会,处处充实着“纳税人”的概念,ZF凭什么花纳税人的钱去救那些榨干人民血汗钱的大金融家?在信奉自由主义经济的美国,美国人不觉得“救市”这样的手段是联邦ZF应该履行的职能之一,ZF明显是在“越权”干预经济。当然,关于美国人如何看待ZF、个人和权利的问题,奥巴马的医改才是最典型和有趣的案例,作者将另文分析。
回到铁路的话题,这里就看出铁路建设的“纠结”之处了。公路建设可以一个乡一个镇甚至一个村自己筹款自己动工,而铁路这玩意就不同了,巨额的资金投入,高端的科技要求,大概无论在哪个国家,铁路的建设都是要由ZF来规划兴建的。在国内,ZF可以轻轻松松把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相当一部分狂甩到高铁建设中,可在美国没玩没了的审议、辩论、听证、讨论,议案不是最后把人拖死也要把人烦死。
就比如说最近炒得很热的,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高铁规划,有传言说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日本的新干线技术在竞标。不管最后能否成功建成,可以设想,过程本身就繁琐的很。
第一步,就是来自共和党“削支出,减赤字”的压力,在“削减ZF支出”成为美国财政主流的今天,如此耗资巨大的工程,势必引来各路政客、学者、专家的反对声音。
第二步,民众自然也会质疑,凭什么花着我的税款建设这样的大型基建项目,这样的工程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难道仅仅是出行方便?也许我开车到洛杉矶也一样没问题,我不需要建设什么高铁……
第三步,各种环保组织、非ZF团体的抗议纷至沓来,环境保护啊,生态破坏啊这样的词语会在加州ZF门前没完没了的晃来晃去。
第四步,即使规划通过了,接下来怎么办?在美国可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铁轨的铺设,线路的设计如果遇到私人房屋地产怎么办?户主的相关团体说不定会一直诉状把当地ZF告上法庭,官司一拖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会让让ZF疲于应付。
所以说,美国的交通设施建设其实是个满有趣的现象和关注点,里面固然是由美国人长期的生活习惯所致。不过深挖一步,有趣的话题还真不少,比如就牵扯到了美国人看待“社会”、“ZF”、“个人权利”等一系列话题,最后还是要归结到“美国国情”上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