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当代中国人的春节:“走亲戚逛庙会”还是“网拜宅居” 几千年来的传统佳节春节,在城乡壁垒日渐消融而又阻隔仍存的当代社会,一方面执着地延续着传统,另一方面又时时透射出现代的节奏与气息,由此在城与乡、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交融中,呈现出一番别样图景。一定意义上,这也是转型中国社会状态的一个缩影。 “宅居”、“网拜”等春节新风向引争议:新潮还是“忘本”? 宅居、网上拜年VS走亲访友、赶庙会 过年不出门,一些中国年轻人选择“宅居”在家,逛网上庙会、发网上拜年祝福、放网上鞭炮,这种与中国传统春节风俗习惯截然不同的过年方式引发热议。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是一个让人特别容易感到幸福的节日,而如今不知怎的,过年的惊喜少了,常常感到很累,还不如在家里上网。”在贵阳一国企工作、现年24岁的李莹说。 网友论见:过春节,“走出去”还是“宅起来” 甲方: 网友“云淡风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传统过年习俗带给人的满足感正在消失。比如,以前赶集、逛庙会为了买新衣新帽,但现在谁还在意这个?”“通过互联网同样可以联络亲情,还能有效地压缩人情消费成本,何乐而不为?” 东北牡丹江市张凌灵:由于长年在外读书、工作,老家的很多亲戚朋友都很陌生了,即使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如今相见也缺少共同的话题,走亲访友让人精神上很疲惫。 李莹:“长期以来,春节被外界赋予了太多意义,比如辞旧迎新、人情往来等,但在我们年轻人看来,春节应该是一个让人放松的节日。”“和家人在一起,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互联网,我们获得轻松,这就够了。” 乙方: 网友“小青”:很多朋友平时聚不了,趁过年有时间聚了下,还是很惬意的!“宅”在家里?浪费时间啊! 钟先生: “现在光靠短信、电话拜年或者虚拟的网络世界,肯定会弱化人际关系的交流,也难怪现在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不出门给师长拜年,几个短信电话就打发了,是不是忘本了?” 张继波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产,保护它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需要年青一代作出努力。但同时,人们也要适应变化,积极寻找新的过年方式。 旅游过春节:“年味儿”少了,心情依然舒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透视传统节日中的变与不变 30余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流动和迁移,规模之大,涉及地域之广,超过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在此过程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经历着断裂与绵延、故乡与他乡、漠然与眷恋。无法确知,这样一种对个人、家庭、家族先人的追念是否是可以重新赋予春节以独特人文标识的传统资源,还是只是一代人漂泊之后的慰藉之法。但已经看到的是,春节、家庭足迹的追寻、先人的追念、祖先的拜祭,也许可以让我们这一代饱经漂泊、诱惑的心灵得到慰藉、温暖和皈依。 归心似箭 1月26日,旅客在广州站进站乘车。春节日益临近,全国各地的旅客归心似箭与家人团聚。 城市与乡村:故乡与异乡之间的人们 想到今年能在村里过年,蒋高明有点儿说不出的兴奋。很多个春节他都是在北京过的,邻居们互相不认识,所谓过年就是跟全国人民一样看看春节联欢晚会,放几百块钱的鞭炮,噼里啪啦一通乱响。前几年他们还去去庙会,但是越逛越觉得没意思,“不就是买东西吗?”他记忆中的春节不是这样的。 珠三角10万农民工骑摩托车返乡过年 戴上头盔、披上雨衣、载上家人,回家过年。春节临近,由珠三角城市返乡农民工组成的10万“摩托车返乡大军”,沿着国道返回广西老家过年。 独生子女婚后过春节 “究竟到谁家过年?” “独生子女婚后在谁家过年”是近期市民热议的话题之一。昨日,记者在哈尔滨市某网络论坛看到,与该话题相关的讨论帖子始终被“顶”在热门位置,一些网友为此还发起了投票,诸如“双方四位老人一起过”、“今年在婆家,明年回娘家”……都是新婚夫妇热衷的解决办法。 深圳“蚁族”的另类春节:早去早回 提前过年 为避开不必要的麻烦,过年前一个月,小琴就想好了今年回家过年的计划“不在春节那几天回去”。早在一个月以前,她就跟公司请好假,提前半个月回了趟家。等她带着被父母塞满各式吃食的行李箱踏上回来的火车时,深圳的回乡大军还没有起程。临近春节那几天,她还跟几个同学去公司附近免费开放的球场打球,一到过年就闭馆了。大年三十,她和一个从东莞远道而来的同学一起猫在电脑前看了场春晚,第二天又去单位上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