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14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人造小太阳将成为能源革命的终结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1 12:06: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聚变反应堆近年来成为国际热门话题,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造小太阳”,有专家称“人造小太阳将成为能源革命的终结者”。由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俄罗斯和中国等6方参加的“国际实验热核反应堆”合作计划最近进入选址阶段。然而,对于核聚变反应堆实验站建造在法国还是在日本引起了争执,欧盟与日本在维也纳举行为期两天的谈判无果而终,分歧加剧。以前人们对核反应都比较反感,因为大家都知道核反应会产生辐射污染。为什么这次他们要抢着在自己的国土上建造国际性核项目呢?

    从石油到核能

    目前,能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不少国际争端和战争都是因能源而起,因为地球上可利用的传统能源越来越少。目前支撑世界发展的三大能源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然而,这三大能源不仅是地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大约在200年之内,石油、煤和天然气资源都将枯竭。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能源紧缺让不少国家投入巨资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于是一些环保能源纷纷出现,比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然而,这些能源耗资巨大、输出功率低,难以维持一个国家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于是,科学家就想到了储量巨大的核能。核反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一些原子量大的放射性物质(如铀-235)发生裂变;一种是让一些小原子(如氘原子和氚原子)发生聚变。

    能源革命的终结者

    目前的核电厂和核武器都是采用核裂变的方式来获得能量。然而,由于这种获得能量的方式采用的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放射性物质,核武器已被国际社会禁用,核裂变电厂也将渐渐退出能源舞台,最终登上能源舞台的就是核裂变,能源革命可能到此为止,以后人类将因为核聚变发电的成功而不再受能源匮乏的困扰。

    核聚变反应堆又称为“人造小太阳”,因为太阳和其他恒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它们内部有大量氢的同位素氘(又叫重氢)和氚(又叫超重氢)。在太阳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这些氘原子和氚原子不停地撞击而进行聚变反应,因此产生了照亮整个太阳系的巨大热量。

    为什么人类有了“人造小太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这是因为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远比核裂变能丰富得多。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于氚,虽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和锂原子反应可获得,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核聚变可在稀薄的气体中持续地稳定进行,而且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核聚变能安全而干净。

    即使地球上的核聚变能开发完了,太空中还有更多的核聚变资源。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氦-3也可作为核聚变反应的燃料。地球上并不存在天然的氦-3,月球表面的钛金属能吸收太阳风刮来的氦-3粒子,月球上的钛矿中蕴藏着丰富的氦-3资源。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吨的宇宙飞船,即可从月球上运回大量氦-3,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估计,月球上的氦-3至少可供地球上使用700年。但是,木星和土星上的氦-3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核聚变的核心技术:点火

    科学家要想让氘原子和氚原子在特殊的位置发生碰撞并且发生聚变,需要1亿摄氏度以上的极高温环境。用核聚变原理造出来的氢弹就是靠先爆发一颗核裂变原子弹而产生的高热,来触发核聚变起燃器,使氢弹得以爆炸。但是,用原子弹引发核聚变只能引发氢弹爆炸,却不适用于核聚变发电,因为电厂不需要一次惊人的爆炸,而需要缓缓释放出来的电能,也就是需要“可控核聚变”。

    多少年来,可控核聚变反应的梦想一直被许多科学家认为不可能实现。但是,最近日本和欧洲进行的一些实验表明,处理如此高温的物质虽然十分困难,但也并非不可能。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可控核聚变的“点火”难题有了解决的可能。目前,世界上最大激光输出功率达100万亿瓦,足以“点燃”核聚变。除激光外,利用超高温微波加热法,也可达到“点火”的温度。

    在起初的研究中,加热和容纳等离子体所需的能量超过了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也就是说投入大于产出,于是有记者评论说“核聚变反应器是核物理学家的一个价格昂贵的玩具”。由此,1997年美国停止了核聚变反应的研究。然而没过多久,英国的欧洲联合实验室和日本的JT-60核聚变反应器都成功地使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大于它消耗的能量。日本研究核聚变反应甚至能达到5.2亿度的高温,每分钟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高出25%。这项研究进展打消了一些国家ZF的疑虑,重新投入资金研究核聚变反应。

    国际实验热核反应堆

    国际实验热核反应堆是世界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该实验站的建造计划在30年中总投资100亿欧元,其首期建造工程将持续10年,预计耗资50亿欧元,由欧盟承担其中40%的费用。建成之后20年的运营成本将再需要50亿欧元。总耗资约100亿欧元,我国于2003年2月18日加入该计划,预计投入10亿欧元,这是我国继“双星”计划和“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之后加入的第三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当然,巨大的投资也将为投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回报。设计者希望国际实验热核反应堆的研究能够消除大家对核聚变反应的怀疑,证明核聚变反应确实能为未来提供一种可行的能源,成功地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核聚变电站打好基础。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劳伦斯·利物摩尔国家实验室里建造国家点火装置,中途多次停工。这个工程预计耗资12亿美元,到2010年完工。该装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装置。该激光装置的大厅有215米长,120米宽。它每次激光脉冲的最大输出能量可达1.8兆焦,其瞬间最大输出功率达到54000亿千瓦,是美国所有电厂输出功率的500倍。这么大的输出功率有可能“引燃”核聚变反应。国家点火装置将通过高强度激光来模拟太阳或其他恒星内部发生核聚变化学反应的条件,研究激光核聚变反应的控制方法和输出功率,为以后商业核聚变发电做理论准备。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2
发表于 2011-3-21 12:08:01 |只看该作者
人造太阳就要升起来 世界能源危机出现曙光
由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韩国参加的国际热核反应堆合作计划(ITER)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个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热核反应堆,不仅因为1.3万亿日元的巨大投资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更因为如能在未来50年内开发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世界能源格局,使人类今后将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节能技术,但是人类目前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毕竟有限,主要能源将在未来几十年至100多年的时间内枯竭。今后几十年里,世界各国为争夺石油资源将不可避免发生国家间的冲突乃至战争,最近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争夺石油资源最好的例子。同时传统能源还会带来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的增加可引起气候变化等。而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核燃料埋藏处理等终究会给人来带来隐患。由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韩国参加的热核反应堆国际合作计划,将为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一线曙光。
  热核发电可满足人类60亿年的能源需求。目前世界能源储量在减少,据日本权威机构专家测算,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资源的储量为10195亿桶,可供开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人类开采240年;天然气:埋藏量为144万亿立方米,可开采63年,高成本气田可供开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铀:已探明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海水中的铀可供使用1万年,利用钚为燃料的增值核反应堆可使用100万年);利用热核反应,海水中的锂能源可开采年限为1600万年(DT反应),而利用重水的DD反应,则开采年限为60亿年,将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能源。
  科学家们为21世纪的能源需求计算出大致的比例:2000年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其中石油占一半以上。2040年石油消费将达到最高峰,2100年石油消费将减少到不足能源消费总量的5%%。而从2050年开始,核能、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的比率大大上升,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3,热核能源将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4。
  核聚变反应堆(ITER)的研究能极大推动参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核聚变反应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带动了各个尖端科技领域的进步。参与ITER的设计、建造和研究,将提高相关各国科学技术综合水平。ITER涉及的领域包括超导研究、高真空、生命科学(超传导MRI、复合光纤、遗传基因密码破译、超高纯度药品制造)、遥控密封、环境科学(地球模拟、电力储藏、环境气体精密测定、磁气分离系统、氢能源利用、微波电力输送)、密封、等离子计量和控制、信息通信(超高速数据处理、遥控控制系统、大型液晶显示屏幕等)、RF加热技术、NBI加热技术、纳米材料(等粒子束高速精细加工、高磁界中的材料开发、高周波环境下陶瓷烧制、超高真空环境、高性能材料的制造)等等学科。
  世界上热核技术有关国家已经有40多年的技术储备。世界主要国家在科技经费投入、研究活动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日元计算,2002年美国科研经费及所占GDP比例分别为36.6万亿日元和2.79%%,日本为16.7万亿日元和3.35%%,德国为5.7万亿日元和2.57%%,法国为3.9万亿日元和2.51%%,英国为3.3万亿日元和1.9%%。研究参加ITER国际合作项目的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韩国在热核研究都有几十年的技术能力。1996年7月19日,日本热核试验装置JT-60成功达到核聚变临界,创造了人工制造的5.2亿摄氏度的最高纪录。美国的TFTR和英国的JET都曾成功达成核聚变临界,制造出上亿摄氏度的高温。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全国拥有159个研究机关从事热核相关研究。
  计划50年后成功发电。ITER总费用1.3万亿日元。计划建设时间为10年,在此期间投入6600亿日元的经费预算,包括ITER试验反应堆的建设(5000亿日元,3/4为超导线圈等主要机器,1/4为建筑物和机器组装),运营费用700亿日元,预定地整理费900亿日元;实验运营阶段为20年,此期间投入6000亿日元预算;拆除阶段为5年,需经费250亿日元。在目前的协议中,所有费用由建设国投入48%%,其余部分由参加国分摊解决。
  ITER是少数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之一,也是通过国际合作为人类造福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有关各国的努力,能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希望,为世界带来曙光,用我们人类自己的太阳照亮未来之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3
发表于 2011-3-21 12:10:19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参建人造太阳 百亿欧元可最终解决能源危机



旨在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宏大计划正在推进,中国在其间已经担当重要角色


    这一计划的正式名称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简称“ITER”),俗称“人造太阳”计划。基于核聚变反应堆的聚变电站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一个希望。

    科学家设想,核聚变产生的能源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人类一开灯,就是核聚变产生的电力。

    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详细了解这里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有关科技问题。

    “人造太阳”计划离真正的商业运行有多远?在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核聚变研究对于终极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有何意义?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合肥“科学岛”进行采访。

    近日,ITER项目即将在法国动工的消息,让“人造太阳”计划进入公众视野。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部的“科学岛”,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

    人造太阳

    核聚变装置工作原理和太阳工作原理相似,能量能转化为电能

    “科学岛”是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世界上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EAST)实验装置就是在这个岛上研制成功的。

    一年多以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历时8年研究开发的EAST实验装置首次成功试验。通过这一装置,科学家能够对受控核聚变开展探索性的实验研究,从而为未来稳定、安全、高效的商业核聚变堆提供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

    EAST超导托卡马克运行总负责人、东华大学教授罗家融解释说:“从能量概念的角度,这个装置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太阳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核聚变装置就是要模仿太阳的环境,使之产生核聚变反应,产生中子,然后释放出能量。”

    核聚变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太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2000万摄氏度,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科学家发现,在人类比较了解的聚变反应中,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效率最高,氘和氚结合变成氦,同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转化后,可以成为电能等各种能量。这就是人造太阳的原理。

    但“人造太阳”并非高高悬挂在空中,而且EAST实验装置与真正的人造太阳相差甚远。EAST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是一个高12米、重400多吨的落地圆柱体大容器,它被安置在一栋封闭的建筑物内。

    昂贵设备

   
    建成花了3.2亿元,外围装备花了1.95亿元,每年需要3600万元运行费
   

    1月17日,记者走进EAST实验大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几天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科技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在这个大容器的附近,放置着一些辅助设备。“几年后如果你再来,你会看到在核心部件的旁边,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外围设备。”罗家融说。

    罗家融告诉记者,这个实验大厅于2001年开始建造,包括设备所在的大楼在内,共耗费了5年的建造时间。大楼的顶层和天花板都浇注了水泥,在顶层和天花板的水泥之间,灌注了1米深的水。“水是用来防范中子辐射的,它吸收中子辐射特别快。”罗家融解释说。而在大厅的下方,还有4米深的地下室。

解决能源危机

    “人造太阳”一旦商用化,人类将不必再担心能源问题,但它不是永动机

    “这是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从申请到建成,花了3.2亿元人民币。后来又申请了1.95亿元做外围装备。此外,每年需要大约3600万元的运行费。它一运行,就要持续两个月。今年5月份开始,它要开始做实验。”罗家融告诉记者。

    “人造太阳”项目一旦实现商用化,人类将不必再担心能源问题。在投入商业运行之后,只要往设备不断输入氘和氚,在里面发生聚变反应,它就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能量,而氘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廉价而且数量丰富,可以给人类使用1亿年。因此,设备也就永远转下去。

    罗家融告诉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核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最关键的最终的一步。关于这一点,没有哪个能源学家会反对。”

    “但人造太阳是永动机的概念并不成立,因为需要注入氘和氚,氘和氚就是能量,而永动机是不需要能量给予的。”罗家融强调。

    罗家融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EAST试验装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法国马赛市郊的卡达拉舍。

    多国参与

      “人造太阳”的实验堆将耗资100亿欧元,中国承担占总投资9%的费用

    卡达拉舍是ITER实验堆的建造地。2008年开始,ITER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实验堆将在这里动工建造。ITER计划预计持续35年,前10年用于建设反应堆;后20年用于操作实验;最后5年是将实验的反应堆活化、拆除。在今后35年间,这个“人造太阳”的实验堆将耗资100亿欧元以上。中国最终承担占总投资9%的费用,约合100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ITER计划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的最昂贵也最具挑战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项目,目前由欧盟、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七方共同参与,利用磁约束等离子体进行受控聚变研究。

    即将建造的ITER装置和EAST极为相似,好比是一个放大版。“和现在的EAST相比,ITER装置要大5倍。而预研堆比ITER装置还要大5倍。”罗家融告诉记者。在今后ITER建造的10年中,中国将支持在EAST装置上进行前期研究开发,为ITER装置的运行和开发做好相关准备。中国科研人员将根据“采购包”的要求,制造各类部件,运往卡达拉舍。

    漫长研究

    从实验堆到预研堆,需要二三十年,从预研堆到商业运行堆,需要四五十年


    无论是EAST,还是即将动工的ITER装置,它们都只是实验堆,离真正的商业运行还很遥远。在投入商业运行之前,还需要经过实验堆、预研堆、商业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都将经过漫长的研究攻关。

     在罗家融看来,从实验堆走向预研堆,面临两个重大课题:一是如何让高温持续地产生,二是第一壁材料的问题。“把温度加热,1秒钟没有问题,常规托卡马克可以到5秒、10秒,超导托卡马克可以到100秒、1000秒,问题就是,1000秒以后能否持续高温,需要连续的稳态的高温。还有就是壁的材料的承受能力,10秒钟没有问题,100秒、1000秒有没有问题,最后到连续运行,另外材料如何更换,损耗有多快。这将是两个非常重大的难题。”他说。

     核聚变装置的真空室相当于一个装入高温等离子体的炉子,最受考验的是直接面向高温等离子体的内壁,即第一壁材料。氘氚聚变反应产生大量的高能中子、电磁辐射,它们和等离子体离子、快原子和其他从等离子体逃逸出的粒子(氘、氚和杂质)等等,强烈地作用于第一壁。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明出工作环境这么复杂的材料。

   
    罗家融估计,从实验堆到预研堆,大约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从预研堆到商业运行堆,需要四五十年的时间。“我最乐观地估计,到实现真正的商业运行,至少要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罗家融说。由于能源危机的加剧,有可能会把这一进程提前。

    “人造太阳”实验的国际合作

2006年达成合作协议可能影响未来世界的能源格局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时间和金钱都消耗巨大的持久战。不过,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造太阳”计划的意义显而易见。国际油价的高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获得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敦促人类寻找清洁、高效并具备大规模推广潜能的能源。

      原料取之不尽

    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人类的探索漫长而曲折。

    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在裂变和聚变的过程中,都会放出巨大的能量。

    如今,世界各地的核电厂都采用核裂变方式,但裂变需要的铀、钚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铀、钚的放射性也使之具有致命性的危险。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导致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超过4000人。

    此外,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核废料,也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

    相比而言,核聚变则优点多多。以最容易发生的氘氚聚变反应为例,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可从海水中提取,核聚变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及核废料。原料几乎取之不尽,几乎不会危害环境。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松涛测算,从1升海水中提取的氘和氚,如果实现完全的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所获能量。

    但裂变很容易发生的,聚变则不然。在地球上,除了科学家们的实验室里进行过核聚变以外,人们唯一知道的大规模聚变就是氢弹爆炸,但那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需要的是受控核聚变。

    罗家融告诉记者:“核聚变的难度比核裂变要大得多。核聚变在地球上很少发生,但在太阳上,核聚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的发生需要高温状态。”

    研究困难重重

    科学家希望,能够创造一个类似于太阳环境的装置,但其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初的预计。要知道,如果让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氘和氚所处的环境温度必须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拿什么样的容器把高温下的氘氚气体约束在一起?这样高的温度,任何材料都注定无法承受。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燃料温度下降,聚变反应就会自动中止。

    1969年,苏联科学家提出了“托卡马克”的概念。那就是利用环形封闭磁场组成的“磁笼”,把那些灼热的处于等离子状态的燃料约束起来。最核心的容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这也是“人造太阳”计划的主体。

    “托卡马克”的概念随后被大量应用。为了达到聚变所要求的条件,托卡马克已经变为一个高度复杂的装置,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其中有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温、超低温等极限环境,对工艺和材料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且,在持续高温状态下,托卡马克装置需要实现长时间的稳态运行,而且在能量输出上也没有做到不赔本运转。

      共享知识产权

    国际科学界逐渐意识到,要推动可控核聚变研究,仅靠一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经过努力,2006年11月,来自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和韩国的七方代表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简称“ITER”)的会议上正式签署了联合实验协定,“人造太阳”计划正式启动。“人造太阳”计划是继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后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

    中国参与ITER计划也引发了争议,一些知名科学家也提出了反对意见。在罗家融看来,“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意义在于,利用10%的投入,就可以获得100%的知识产权。”因为只要是ITER的成员,所有的技术都是公开的,参与的各方能完全平等地分享所有的相关资料和知识产权。

    “有了这个知识产权,将来我国的核聚变技术就有可能从实验堆跨到预研堆。如果不参加,即使研究出来了,我们没有知识产权,不能为我所用。”罗家融告诉记者。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能源格局。

        中国成果卓著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有着40多年的历史。位于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和中国环流器新一号托卡马克装置,推动了世界对核聚变“磁笼”的探索和研究。

    1978年,中科院决定在合肥成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从事核聚变研究。“1992年前后,科学院花了两车皮羽绒服从俄罗斯引进了一套托卡马克实验装置HT-7。”罗家融告诉记者。经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不断改进,它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实验系统。在他看来,此事在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在十几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特别是在2003年3月31日,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超过1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这是继法国之后第二个能产生分钟量级高温等离子体放电的托卡马克装置。2006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和设计了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这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受到了国际同行的瞩目。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托卡马克装置引起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注意。罗家融告诉记者,巴基斯坦有意要购买该所一套已经停用的托卡马克装置,而印度则打算购买HT-7。

    研究人员紧缺

    不过,虽然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实力与美国、欧盟相比,仍然有一些差距。罗家融认为,中国核聚变研究的人才十分紧缺,人才问题是相当严峻的问题。“我初步估算了一下,我国从事聚变等离子体研究的人才,包括高级、中级、低级人才,最多1500人。真正做研究的,少于500人。真正拔尖的,能够到国际会议上开会跟国际同行交流的有100个人。”罗家融忧心忡忡。他担心,人才的紧缺,对于我国今后参与ITER计划会带来严重问题。

    而更长远的问题,则是在中国参与到ITER计划之后。“派去法国参与ITER计划的人,可以学到东西,但他们回来之后,我们国内怎么做?”在罗家融看来,核聚变研究理论最终能否实现产业化,不是几个研究所、高校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在于工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努力,这已经不是学术内容,而是工程内容。“人才问题只是先决条件,在解决这个先决条件之后,还要取决于社会的参与程度。”罗家融说。

    显然,参与ITER计划这个最昂贵的科学工程,并非中国核聚变事业的全部。它只是重要一步,但远非最后一步。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95076
帖子
1674
主题
0
金币
-51
激情
-17
积分
118
注册时间
2010-10-19
最后登录
2011-9-14
4
发表于 2011-7-22 16:06:28 |只看该作者
核聚变反应堆近年来成为国际热门话题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