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
1.过度否定型。 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又不能宰了吃肉,你活着有什么用?”这些对孩子的智力、能力、存在价值所做的评价都是否定性语言,都属于负性评价中国家长喜欢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总能轻易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长处,总觉得别的孩子的闪光点那么耀眼,一望便知。反观自家孩子,这儿也不顺眼,那儿也不中意。缺点短处一大堆: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懒得做家务,说话不够伶牙俐齿等。2.过多干涉型。 也许是中国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使传统文化积淀太深,“父为子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铭刻到人的骨子里。直到今天,不少为人父母者缺少平等意识,“家长制”作风严重,要孩子处处听话,对孩子说一不二,习惯于替孩子做决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什么学校、报什么课外补习班、交什么朋友、学什么专业等,不与孩子沟通,不考虑也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更有甚者,父母的目光就像聚光灯,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稍稍违背父母意愿,就会受到惩戒。父母的话,就像圣旨一样,孩子只有乖乖遵命的份儿,不给分辩的机会,更没有反抗的权利。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使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武断地剥夺了孩子所有放松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不许看电视、不许听流行歌曲,不许追星、不许踢足球,不许与同学交往,成天把孩子封闭在极其单调的环境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有的家长剥夺了孩子的隐私权。不允许孩子把日记锁进抽屉,同学来电话必须父母先接听。处处插手孩子的事物,不给孩子留一点个人的空间。 3.过高要求型。“高标准、严要求”看起来不错。但是高标准不是无限拔高,严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每个孩子,他的遗传基因、原有基础、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都是千差万别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已经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小学一定要考双百,中学一定要进重点中学,大学是非清华、北大不上。过重的心理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望子成龙”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中国家长解不开、又放不下的心结。中国目前在城市里,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不一样,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会被自然地分解,对能力强的孩子期望值高一些,对能力低的孩子迁就一些。现在,中国有8000万个家庭就守着一个宝贝蛋儿,所有未竟的事业、所有未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儿全寄托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不由得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唯一的孩子背负着父母对下一代所有的希望,这实在是一个未成年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4.过于冷漠型。子女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不愿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与子女展开长时间的冷战。有的家长因为生孩子的气,暂时几小时、一两天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犯错误使父母痛心、失望,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错误。这种做法,也并非绝对不可取。但是,有的家长会旷日持久地与孩子冷战下去。表情冷淡,不予沟通,不给孩子一点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抚慰。 家庭软暴力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父母不和,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不愉快的氛围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压抑、恐惧;还有的家长成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没时间照顾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孩子的酸甜苦辣无处倾诉,那些成长的烦恼只能独自吞咽,使孩子的内心很孤独,对亲情的饥渴得不到满足,从而给孩子造成无心的伤害。
二、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
家长“软暴力”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精神折磨和心理虐待,一般具有隐蔽性、持久性的特点。“硬暴力”带给孩子的伤害显而易见,而“软暴力”在多数情况下凭肉眼是难以看出伤害何处以及伤害程度如何的,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西方的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也正是因为“看不见”,家长“软暴力”的危害性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硬暴力”造成的肉体伤害影响时间短并且愈合快,而“软暴力”有着肉体损伤无以比拟的杀伤力,它涉及的层面更深更广,在不知不觉中摧毁孩子的心灵,从而愈合难并且危害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家长“软暴力”可能会使有些孩子一生都留下隐痛,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最严重的可能导致孩子激情犯罪、冲动杀人,或自行了结自己痛苦的生命。父母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心理健康的“杀手”。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软暴力”是打着爱的旗号实施的,不少家长潜意识里以“爱之深,恨之切”、“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从而使“软暴力”现象的存在具有了某种“合理性”。家长甚至对此习以为常,其危害性远没有被家长充分认识到。
1.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家长的语言对未成年的孩子有很大的雕塑作用。当家长对孩子否定性的评价语言频频在耳边响起时,孩子会一再地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把这些评价不加识别地内化到自己的意识里,糟糕地为自己定型,并且固化着,这就是“标签效应”。受父母不断讽刺挖苦的影响,他们自我评价逐渐降低,不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哀大莫过于心死”。当自己的父母都看不起自己时,他可能真的也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于是他可能放弃各种尝试和努力,自暴自弃,自甘平庸或自甘落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2.阻碍主体性的发展。过多干涉型“软暴力”,对孩子管得过多、过细、束缚得过死的做法,常常是以“都是为孩子好”的名义进行的。当孩子也养成了温顺、乖巧、老实的性格特征,习惯了由家长来安排一切时,一家人看起来和和睦睦,波澜不兴。其实,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描绘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表面看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也朝父母期待的方向顺利发展。实际上孩子在过度限制和约束中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许多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机会,在毫无觉察中失去了若干丰富的体验,许多方面的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表现。3.留下浓重的心理阴影。中国有句古话“士可杀不可辱”。家长经常口无遮拦地讥讽斥责孩子,过多的否定不但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无地自容,而且,肆意的人格侮辱,可能成为他们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想起来就会隐隐作痛。过于冷漠的家长,在家里造成了形同冰窖的家庭氛围,很难培养孩子愉悦、乐观的心态。家长的冷淡使孩子失去了爱意浓浓的情感支持,消磨了孩子奋斗下去的勇气。家长持续的、无情的态度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可能终生都难以消除。过高要求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分数、成就非常看重,不知不觉就对孩子的方方面面求全责备,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如果哪方面达不到家长的标准,就会时时生活在自责、愧疚、失败和无能的阴影里,难以自拔。一般来说,家长具有某种强势地位。孩子出于生活上、经济上受家长控制等现实的考虑,在受到家长“软暴力”时,他们很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家长的对手,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对家长进行直接的攻击。然而,他们受到家长“软暴力”后对家长产生的不满、烦燥、抑郁等消极情绪不可能在压抑中消失,而是郁结在胸,逐渐积累,负面情绪成为一股危险的潜流,一旦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失眠、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4.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软暴力”对孩子会造成长期的人格影响,其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成“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变得怯懦、自卑,容易回避问题、逃避现实,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做事缩手缩脚,很难顺利适应新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另外一种是形成“攻击性人格”,即孩子受到种种“软暴力”之后,没有屈服于父母压力而就范,反而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父母、对他人和社会抱有敌意,产生过激行为,直接危害他人和社会。研究表明,孩童时代的暴力也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暴力的基础。有“软暴力”做法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了最直观的观察学习的榜样,那些经常遭遇“软暴力”侵袭的儿童,一旦逮住机会也会如法炮制地去伤害别人。
三、家长“软暴力”的预防
家是维护心理健康的第一场所,是一个人维护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即使在外面的世界受到心灵的伤害,我们回到和谐、充满温情的家庭里面,心灵的伤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过多干涉子女的家长往往有着偏颇甚至错误的儿童观。例如在超市一位年轻母亲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的口吻训斥她的儿子:“你今天表现很不好。我是你妈妈,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我说买什么才能买什么。”有的家长在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之后振振有辞地说“你是我生的,你整个人都是我的,日记还有什么不能看的?电话还有什么不能听的?”这种态度和做法,其实是把子女看作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而非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存在。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有以下几种权利: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并对儿童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且具有法律约束力。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儿童,认识到每个儿童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有权利享受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受到应有的尊重。辛辛苦苦生育、抚养了子女的父母并不意味着对子女就可以为所欲为。2.提高家长自身修养。家长的自身修养,对于教育子女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家长是教育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动的地位,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所以,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为了下一代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勤于学习,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自觉地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理论,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时,家长也要加强人格修养,在教育孩子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宽容、大度,有自制力。3.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父母适度的期望是激励孩子进取的动力,但是过高要求型家长总是期望孩子考双百、得第一,上北大、清华、出人头地,这种脱离大多数孩子实际的过高要求使他们不堪重负。 人们常常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要做就做最好的”来勉励下一代好学上进,这固然没错。但现实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当将军;也不是所有的人只要拼尽全力,就一定能做到最好。无论在求学阶段,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科学技术研究,还是在体育、艺术、财经或政治领域,人才总是呈现“金字塔”型,拔尖儿的总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是平凡的。如果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智商高低、基础好坏、兴趣爱好,只知给孩子不断加压,一味向最优秀的人看齐,就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孩子以自己现有的资质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即“跳一跳,摘桃子”;同时也要理智地接受孩子的平凡。一个优秀的孩子固然令父母自豪;一个平凡但身心健康的孩子也同样让父母欣慰。 4.端正管教心态。有些家长管教子女时,心态没有摆正。对孩子进行过多干涉、管得过死。一是源于传统的“家长制”的封建意识,二是不少父母无意识中通过对孩子的管教实现自己在社会上未能充分实现的权力欲、控制欲、价值感和能力感。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职责和权力,但是,为父母者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管教子女的心态,过多干涉孩子的“软暴力”行为,是否存在着“在精神上驾驭孩子”的潜意识?是否借此满足自己在社会上未能充分实现的权力欲?如果掺杂了这种不良心态,就容易滥用管教子女的权力,出现一些伤害子女的教育行为。过高要求的做法有不少是源于父母强烈的补偿心理,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活得不如意、不成功,一定要孩子活出个人样儿来,弥补自己的遗憾,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以便得到一些“替代性满足”。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过高要求孩子的“软暴力”行为,是否把孩子仅仅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是否通过孩子来获得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存在这种心态,就会给孩子施压过度,使孩子不堪重负。总之,端正自己管教子女的心态,就会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避免给孩子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5.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当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家长工作压力增大,经常处在过分焦虑状态,又缺乏压力上、情绪上有效的自我调节,将孩子作为出气筒,对孩子实施心理伤害,这成为现阶段家庭“软暴力”的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其实,暴风骤雨般的嘲笑谩骂、没完没了的数落唠叨固然会让家长一方的情绪得到宣泄,但其实对双方来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斗。家长斥责孩子时表明这是他已经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在这个时候,通常所说出来的话,由于失去理智,不会对孩子的教育有建设作用,只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作为家长管教孩子前要体察自己的情绪,设法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给人心理带来许多伤害的重要源泉,是孕育、滋生青少年儿童形形色色心理行为问题的土壤,即带来所谓“亲源性心理问题”。希望家长能在给予孩子温暖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各种“软暴力”造成的心理影响,从而改善自身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