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来居伴奏网
标题:
东北二人转
[打印本页]
作者:
蔓珠沙華
时间:
2005-5-25 16:27:06
标题: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概述
(
弘扬民族民间艺术.值得一看
>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人转的发展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
Last edited by 歌功颂德 on 2005-5-25 at 18:10
]
作者:
蔓珠沙華
时间:
2005-5-25 16:27:33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一、“打通”
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二、“三场舞”
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三、“喊诗头”
“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四、“说口”
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五、“唱小帽”
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六、“唱正文”
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作者:
蔓珠沙華
时间:
2005-5-25 16:28:13
二人转表演手段与表现方法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浑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作者:
蔓珠沙華
时间:
2005-5-25 16:28:35
随着一声『玉皇大帝到』,从天上掉下一滴甘露正好落在你的嘴唇上!
你在恍惚中看见了5两黄金。
二人转唱腔曲牌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
作者:
蔓珠沙華
时间:
2005-5-25 16:29:06
二人转的“三场舞”
看二人转的舞蹈,主要是看“三场舞”。艺诀说“头场看手,二场看扭,末场功夫全看走”,道出了“三场舞”的动态特征。“三场舞”的头场叫“清场”,属慢板节奏;描写姑娘出门之前的梳洗打扮,如理青丝,按鬓角,提耳环,提脖领,结扣,抻袖,整襟掸身,提鞋等,主要表现舞者的腕子功夫,以“稳中浪”见长。二场的秧歌动作较多,故称“秧歌场”,属中板节奏;表现姑娘走出家门,所走场图有“马分鬃”,“蛇脱皮”,“扑虎”,“掏灯花”,“滚席筒”,“卧鱼”,“绕8字等。也有在此加入”抢手绢“,”夺扇子“,“扑蝴蝶”等小情节来挑情趣,所以又称该场为“逗场”;其动态以“扭”为特征。三场是小快板的节奏的“旱船场”,又叫“圆场”;以女跑男追为线索,场图有“绕8字”,“龙摆尾”,“剪子股”,“搭手转”,“挎头转”,“摆尾”,“推磨转”,“靠肩转”,等;说“末场工夫全看走”看的是“转”中之“走”。
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二人转”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舞段,如“梳洗篇’,”夸奖篇“,”路途景“,”观城景“,“观花”,“报菜名”,“开药方”,“对对联”,“猜谜”等。这些舞段一方面有助于观众进入特定情境而便于理解,一方面也使舞蹈形成相对稳定的表演风格。“二人转”舞蹈表演风格可概括为“稳、浪、俏、哏”4个字。“稳”是二人转舞蹈基础,艺绝说“安心浪,别连根晃”、“要想稳,脚下准”,说的是“浪”以“稳”为基础,“稳”以“脚下准”为前提。所以艺绝又说“只要脚下稳,才能唱的稳,站的稳,扭的稳”。作为“二人转”舞蹈美特征的“浪”,实际上指的是“活”,舞者要腕活,扇活,膝活,腰活,肘活。因此,要求舞者腕儿会压、翻、甩、绕、推、抖、掏;肩会提、供、晃、斗;腰能顺、顶、晃。有“活”才有“浪”,没有“浪”就没有二人转的舞蹈美,如观众所言,“三场不见浪,不如回家睡凉坑”。“俏”指的是二人转舞中的灵巧别致,动作优美,“哏”指的表演中的滑稽幽默。
作者:
海之蓝
时间:
2005-5-25 16:58:08
很详细,辛苦了楼主,
泓扬传统的民间艺术
作者:
歌功颂德
时间:
2005-5-25 18:11:13
弘扬民族民间艺术.值得一看~
加分支持~~
作者:
李明
时间:
2005-5-25 21:30:04
~喝点水再写吧~辛苦了楼主~
作者:
飘忽不定
时间:
2005-5-26 01:13:48
我眼睛都看花了,楼主得多辛苦啊~~~~~~~~~!!!!支持
作者:
朱丽莎
时间:
2006-5-19 15:42:57
支持楼主的精神,值得学习,向你致尽
作者:
tengda2004
时间:
2006-12-2 01:17:29
呵呵,这还是剧本呢,呵呵,有意思
作者:
tyuytuu
时间:
2007-3-28 21:11:08
学了不少东西!谢谢楼主!希望以后多发点这类型的!
作者:
caisky76
时间:
2007-4-14 14:55:25
又长见识了,顶`1~!!感谢分享~!
作者:
jerljerl
时间:
2007-4-14 15:44:46
东北二人转融合了歌唱和幽默的小品,这些年来迅速风靡全国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谁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幽默感?哼!
作者:
yuanlei
时间:
2007-8-13 09:19:06
我眼睛都看花了,楼主得多辛苦啊~~~~~~~~~!!!!支持
作者:
liuliu5429
时间:
2007-9-12 17:13:19
~~~~~~~~~~~~~~~~~~~~~~~~~~~~~~~~~~~~~~~~~~~~~~~~~~~~~~~~~
作者:
6535156
时间:
2009-2-7 21:49:52
顶!!!!!!!!!!!!!!!!!!!!!!!!
作者:
jack_sparrow
时间:
2009-3-20 13:58:14
支持明间艺术,支持,支持
作者:
竹棍要饭
时间:
2009-8-22 07:40:54
学习了,知识呀。
作者:
lubaoby2
时间:
2009-12-10 13:04:56
还是没整明白,转手帕是东北二人转里独有的吗?
作者:
艺人呓语
时间:
2010-4-14 15:16:46
很详细,多谢楼主的整理~~~~~
作者:
竹棍要饭
时间:
2010-6-25 13:56:17
原来是介绍瓦,我以为是演出资料呢?
作者:
seeviacai
时间:
2011-8-4 21:24:34
这二人转很棒啊!!
作者:
tanweiwei123
时间:
2016-6-4 20:13:11
二人转 应该是赵本山老师走红之后才有一些人知道的吧 这个好冷门的啊 很多人都没听过
欢迎光临 仙来居伴奏网 (http://64.32.13.154/)
Powered by Discuz! X2